對於自由潛水這項運動感到躍躍欲試 ? 在安全考量上決定先去上課。但是,資訊這麼多,該如何選擇課程 ? 差別在哪裡 ? 本篇文章將帶你更深入了解!

首先,你會發現自由潛水好像有分很多系統 ?
感謝女子的海編輯團隊將台灣自由潛水各系統和各教練的資料辛苦整理出來 >> https://msocean.com.tw/archives/949 ,建議你先點進網址看一下目前的資料
接著挑選一位適合你的教練報名,祝課程順利,潛安!
喂~還沒拉!
如果你看了考核標準後,會發現各系統的課程就是分成四個等級。
而第三和第四個等級都是後續的課程,你可以先省略不用看,因為初學只能報名第一級或直接報名第二個等級的課程。
疑問:既然可以直接報名第二個等級的課,那幹麻要花錢上第一級 ?
不妨先聽聽以下真實故事吧!
那是在2016年的9月,辰辰實在太想上課了,於是找了好朋友成成一起去報名了AIDA 2。

三天密集的課程除了在教室的學科之外,要下水的有平靜水域的閉氣練習、閉氣游泳(動態平潛)、抓著繩子下潛(攀繩下潛)、在踩不到地又有浪的海洋穿長蛙鞋游動。
練習下潛的姿勢(躬身入水)、練習在水中和水下發生緊急狀況時的救援、靠自己踢蛙鞋下潛等等。
辰辰在第二天時下潛到16米,第三天則是20米,上完課非常開心,AIDA 2的考核標準在那三天全部有達到!
可是成成就不是這麼順利了......
課程考核的部分除了閉氣2分鐘之外,其它沒有一項是通過的。
1. 由於他從沒穿過長蛙鞋,覺得踢動起來真的很重又踢到差點抽筋,光是在水中移動這個部份就阻礙了不少,動態平潛要求的40米也就沒有達成。
2. 下潛之後,最大的障礙就是耳壓平衡這個部份,約莫在水下4~5米就一直卡住,覺得耳朵痛,潛不下去。
3. 有點暈浪
4. 上面三個問題加在一起時,三天的課程下來成成只感到煎熬。
曾經一起泳渡日月潭、也都有過水肺潛水經驗的辰辰和成成,為什麼上課的狀況有這麼大的落差 ?
原來,在他們9月上課前。辰辰7、8月都在蘭嶼換宿當小幫手,沒事就下海,沒事就跟朋友在練習自由潛水,還把Frenzel平壓法給學會了(比較進階的耳壓平衡方式)
而成成則是過著正常的上班生活。至於潛水呢,反正上課在學就好了!